副银屑病 文献
来源: 成都银康银屑病医院 点击免费咨询专家
副银屑病,又称粟粒性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亚型。其主要特征为局限于毛发区的红色丘疹和斑块,表面有大小不等的银白色鳞屑。它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在成年人中也较为常见。本文将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副银屑病进行阐述。
一、发病机制
副银屑病的发生与免疫紊乱和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族聚集,常与银屑病有关基因HLA-Cw6有关。而免疫紊乱主要由于T淋巴细胞的异常反应和角质细胞增殖导致的异常角化。
研究发现,体内产生的IL-17A,IL-22以及TNF-α等炎症因子可以促进皮肤角质细胞的分化、增殖,生成大量角质蛋白和角质堆积。同时,皮肤表面的共生菌群和角化细胞的微环境也会促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临床表现
2.1 皮肤病变
副银屑病的皮肤病变主要分布在头皮、耳廓后、前额、颈部、面部、眉弓周围、胸部和四肢等毛发区皮肤。其常见病变为红色丘疹和斑块,并有大小不一的毛基处白色鳞屑。皮损较小,直径通常在2-5mm之间。若未经过治疗可逐渐蔓延,局部病变更大、数量增多。当丘疹和斑块结合在一起时,呈现粟粒状表面,并形成明显的银屑病样鳞屑。
2.2 全身症状
副银屑病患者往往伴有全身皮肤干燥、瘙痒、关节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关节疼痛是由于疾病的慢性炎症反应导致的。在心理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反应,如焦虑、忧郁、自卑等。
三、诊断
3.1 临床表现
副银屑病临床表现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自发性可诊断性。主要通过病史询问,皮损及其分布特点和严重程度,结合身体检查综合分析后即可判断是否为疑似副银屑病。
3.2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不是诊断副银屑病的必须条件,但可以帮助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排除其他类银屑病亚型。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常规血液检查、自身抗体水平、C反应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等以辅助诊断。其中,HLA-Cw6检测也有助于提高对副银屑病的诊断准确性。
四、治疗
4.1 外用治疗
外用治疗为治疗副银屑病的基本措施,旨在通过杀菌、抗炎、抗角化、角化软化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外成都银屑病专科医院指出,用药、光疗和居家自我护理。外用药方式可以选择外用类固醇、维A酸、钙调节剂等轻度或中度的刺激性药物。光疗方案选择紫外A(UVA)、蓝光疗法等以改善疾病局部临床特征和全身症状。
4.2 内服治疗
与外用治疗相比,内服药物的作用机理更加综合,对于副银屑病局部和全身表现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常用的内服药物包括通过抑制免疫反应的降钙素受体激动剂,如环孢素A、甲泼尼龙、甲胺蝶呤等。
五、预防与管理
副银屑病的再发与复发常与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刺激有关。预防与管理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
5.1 管理情绪。
要利用正面情绪控制焦虑、忧郁、紧张等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
5.2 定期去角质。
尽量减少角质层的时间,以避免丘疹堆积。
5.3 注意饮食习惯
饮食上应注意补充足够的营养和维生素,不要食用过多的刺激性食物。
六、结论
副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银屑病亚型,其特征为局限于毛发区皮肤的红色丘疹和斑块,表面有银白色鳞屑。治疗方案主要以外用药、光疗、内服药物及合理的生活习惯为主,配合对临床病情的个性化综合进行针对性处理。建议患者在医师指导下,按照规定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同时从生活习惯上去调整自己的状态,尽量减少疾病的再发复发风险。